张家口史上规模最大的出殡队伍!
在2017年11月6日就有怀安某老人出殡,64人抬龙杠,在张家口怀安最大规模的出殡场面!
六十四位抬棺的杠夫,抬棺时唱歌吆喝
相和成韵。步伐有进有退,进退徘徊
一方面为了好看,整齐
一方面是寄托哀思,表达哀哀不舍之意
那么,这种带有民俗表演的抬棺形式
来源于哪里呢?
▼
二龙杠,也叫罩或官罩
山西一带抬棺的一种殡葬习俗
二龙杠,架起两条金龙
两条抬杠上各有两个支点
各个支点再下分两次支点
然后每个支点由两个人用肩膀扛起
这就是需要32人或64人扛抬的
晋中民间流行的“二龙杠”
抬棺队由32人或64人组成,即32台、64抬
前后各16人或32人抬,棺材置于其中
出葬之前殡葬队伍要绕行全村主要街道
在村子的中心地带抬棺队伍还要边舞边唱,颠轿表演
抬棺人训练有素,动作一体,配有指挥
并有殡葬乐队伴奏
抬棺人有口号或根据乐队进行合唱
前后移动、摇动等动作
而所唱歌曲也多为老歌
有《北京的金山上》、《南泥湾》、《拜大年》等
人们熟知的老歌,让人感到新奇和不解。
在古代的丧葬制度规定老百姓死后,没钱的人家可能就2个人抬,有钱人家可能就是8杠(8人抬)、16杠(16人抬),最多人数不能超过64人,只有皇帝的棺材才能用128杠(128人抬棺材),体现出帝王的尊严,普通人家是不允许的。
为何要动用这么抬棺人呢?
古人很讲究一个说法:棺材不能落地。如果棺材落地了,死者的灵魂就会落地,这样很不吉利。包括现在很多地方出殡下葬的过程中,棺材如果中途停留都会用木凳子或是2个长条板凳支撑着,没有直接放在地上的。
公元1820年(嘉庆二十五年),清朝嘉庆帝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驾崩,棺木要从承德运往北京,路途遥远, 而作为皇帝的棺材,就更不能落在地上了。所以只好征集大量的杠夫,一站接着一站待命,所以 出现了 将近8千人抬棺材的记录。
来源:阳原门户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